首页 > 建言献策

县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摘要:立足非遗资源优势,创新文创产业发展

发布日期:2024-02-29 09:21信息来源:歙县政协办 作者:歙县政协办 阅读次数:1460 【字体:   收藏

立足非遗资源优势,创新文创产业发展

民建歙县总支

 

非遗文创产业是指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设计相结合,打造出具有现代功能和时尚元素的产品与服务,以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。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元旦小长假,我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汪满田鱼灯亮相上海豫园灯会,“鱼灯闹春 锦鲤悦舞”的热闹景象,再次把我县火爆出圈一整年的“大鱼徽州”神韵推向新高潮。虽然我县非遗文创产业发展态势良好,但综合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,目前仍处于产业发展的探索期,为此建议:

(一)突出融合创新跨界合作。建议以产品场景为核心,出台支持产业群(与创意产品密切相关的科技、金融、媒体、广告等)、配套产业群(为创意产品提供良好环境和氛围的旅游、餐饮、酒吧、娱乐、培训等)和衍生产业群(以创意成果为要素形成的玩具、文具、服装、服饰、箱包、食品、纪念品等)融合发展的激励政策,支持非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发,增强传统文化时尚感与流行度,提高文旅产品有效供给,激发非遗文创产业市场需求,不断开拓新的消费空间。

(二)做好非遗活化利用文章。借鉴绍兴经验,把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融入非遗文创产业发展全过程。统筹好非遗保护、传承、活化利用与经济发展、城乡建设、社会治理、民生改善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,大力实施徽州文脉传承工程,以非遗景区、非遗展馆或工坊、非遗特色街区、非遗剧场、非遗形象门店以及配套商业业态来支撑非遗展示,重点是繁荣非遗茶菊等业态,扩大歙茶贡菊文化影响力;以彰显文化特色的情景式表演、婚俗民俗活动、沉浸式歌舞秀等非遗表演活动来提升非遗演绎水平;以琳琅满目“看得上、买得起、拿得走、送得出”的徽州非遗文创产品(伴手礼)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,真正让非遗“活起来”“火起来”焕发新生。

(三)加强非遗载体认定。激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各级别生产性、教学性、展示性等非遗载体认定。一方面“向外借力”,引入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、行业协会等社会资源,搭建非遗技艺传承产学研工坊,建立完善非遗技艺传承的基本规范、行业规则、保护制度等。另一方面“向内用力”,加强政府引导,以政府名义组织重大题材的非遗作品创作,举办作品展,倡导尊重工匠、崇尚工匠的社会氛围。尊重非遗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,挖掘其蕴含的思想理念、传统美德、人文精神,完善非遗继续教育体系,定期开展技能培训、比赛等,让非遗在人民群众的当代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在更多层面更大平台上把歙县非遗推向全国乃至世界。

(四)注重造势引流创造商机。2023年,年初山东淄博烧烤火爆出圈人流攒动,年中贵州榕江村超人气爆棚全民关注,年末黑龙江哈尔滨霸榜热搜游客云集,都给当地带来无限商机。建议我县在造势引流上重点围绕非遗农文旅融合发力,以互联网思维加持,千方百计通过客流带动物质流、资金流和信息流,为非遗文创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商机,促进非遗保护、传承、利用、再投资的良性循环。要基于我县非遗的文化特质、形式特点、互动特色,系统梳理“千年神韵 大鱼徽州”火爆出圈全国的成功经验使其可复制可推广,创新“非遗+直播”“非遗+文创”“非遗+教育”“非遗+旅游”等宣传传播模式,积极推介我县非遗保护建设成果,用本土化原生态方式、生动化年轻化语言展现非遗项目,凸显非遗文化魅力,有效激发有潜能的消费,以文旅的“一业兴”带动市场的“百业旺”,为建设“七个强县”提供新动能。

(五)保护利用非遗赋能乡村振兴。将非遗产业培育衔接进乡村振兴整体规划中,匹配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,建设具有非遗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以非遗发展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升级,打造一批非遗文博馆和体验专区,配备一批研学基地和特色民宿,带动传统古村落周边村民就业,吸引人才返乡回流。注重发挥非遗工坊等载体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,支持优秀非遗工坊带头人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,将其培育成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、乡村工匠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,助力乡村全面振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