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建言献策

县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摘要:关于推进歙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

发布日期:2024-02-29 09:24信息来源:歙县政协办 作者:歙县政协办 阅读次数: 【字体:   收藏

关于推进歙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

农工党歙县总支

    中药材产业是保障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源头产业,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。歙县作为新安医学发祥地之一,近年以来,县委县政府坚持守正创新、高位推动,从中医、中药全产业链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。歙县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和适宜药材生长的独特区域小气候,中药材资源丰富,拥有众多的道地药材品种,市场美誉度高,发展前景广阔。为此建议:

1.支持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。根据市场发展要求,制定中药产业发展规划,大力推进“优质种子种苗繁育基地”、“道地品种种植示范基地”建设,扩大黄山贡菊、绿萼梅、白术、黄精等“徽五味”规模化、标准化基地建设,在全县选取3-5个基础条件好、群众积极性高的村,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,小田变大田,引导农户规模化种植。同时发挥本地新农人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,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+种植大户+农户模式,形成中药材种植产业链和中药材优势产区,全面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。

2.重点打造“徽五味”品牌。打造区域性中药材全程可追溯体系,突出新安道地药材品牌,提炼本地中药材在中药领域方面的研发价值,以 “歙采缤纷”为宣传平台,打造中药材地域品牌,力争在国内外市场形成影响力。发展区域特色优势品种,重点推进“徽五味”及山茱萸、山栀子、丹参、葛根等道地药材的标准化生产,并选取种植规模较大、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优势品种,按照中药材GAP(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)要求,培育本地种植加工企业。突出加工这个环节,大力培育有中药材加工资质的企业,给予资金技术扶持,同时培育高品质加工示范龙头企业,建立完善“来源可溯,去向可追,过程可控,信息可查,责任可究”的中药质量追溯体系,真正实现中药材品质高、无农残、可溯源。

3.培育中药材种植技术队伍。构建“人才+技术+产业”模式,全面振兴新安医学。依托乡村振兴人才实训基地,针对性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能手、能人培训,鼓励有技术、懂技术的专业人员下沉至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。依托高校合作,对接联系安徽农业大学、安徽中医药大学等省内外高校,定期开展暑期三下乡等活动,常态化引入中药材专业的大学生;依托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,歙县中医中药学会及市内名中医等智力资源,定期开展中医药康养讲座;依托专业技术人才,定期赴村指导种植栽培技术,提高种植专业水平。

4.推进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。结合“六业千亿”乡村产业振兴行动,打造“5321”农业产业体系布局,充分利用区位条件、自然禀赋、文化内涵,推动乡村旅游与农耕体验、文化传承、健康养生等农文旅深度融合。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让中草药种植产业获得更多附加值,将药材种植示范园打造成旅游休闲观光体验园,推进观赏价值高的马鞭草、南沙参、凤仙花、牡丹、芍药、山栀子、金银花、绿梅花等实现规模化种植。同时推进大健康产业园建设,做好药食同源,着力构建以休闲农庄、休闲观光农业基地、特色旅游村为载体,以体验、休闲等旅游元素为支撑的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体系。积极延长产业链、打造供应链、提升价值链,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,大力推介新安医学药食同源产品及康养品牌路线,提升皖南中蜂(蜂蜜)、上丰药梨、三潭枇杷、金川枣皮、武阳桑叶及“徽五味”等道地药材实现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,助推走出大山、迈出歙县、融入长三角、遍及海内外,实现我县优势药材资源从“原汁原味”向“多汁多味”升级转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