县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摘要:培育二产加工新动能 探索乡村产业新路径
培育二产加工新动能 探索乡村产业新路径
民建歙县总支
产业发展是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内容,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。近年来,歙县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“三农”工作,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把乡村振兴工作放到城乡融合发展大局中系统谋划,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对照农业强县目标,当前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,为此建议:
(一)聚焦农产品加工,夯实乡村产业振兴基础
一是打造县乡村三级产业联动。按照“粮头食尾”“农头工尾”要求,构建以县级“绿色食品产业园”为龙头,全县28个乡镇“乡村振兴产业园”(如桂林镇徽州特色食材加工中心、新溪口乡三口柑桔现代农业产业园等)为链条,182个行政村“共同富裕加工园”(如卖花渔村徽派盆景产业园)为补充的三级农产品加工园体系,建设一批功能完善、环境良好的乡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。招引和培育一批有基地、有加工、有品牌、有市场的龙头企业,利用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,加快展链、延链、补链步伐,壮大产业体量,形成县、乡(镇)、村三级产业联动格局,推动农产品产业的链式集群融合发展,不断夯实全县乡村产业振兴基础。
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。立足各乡镇农产品资源禀赋,支持当地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、储藏、分级、包装等“第一车间”“原料工坊”,做好农产品后续加工的前半篇文章。在此基础上,鼓励发展“粮变粉”“肉变肠”“菜变肴”“果变汁”等农产品加工业,提升农产品品质,把产业链更多岗位和增值收益留在乡村,惠及农民。
三是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。学习借鉴浙江常山双柚汁二产加工带动一、三产发展的成功经验,根据我县农产品基地分布情况,在基地附近乡镇,有侧重招引或建设精深加企业(如深渡镇天全生“三潭枇杷”精深加工厂),提高县域内优势农产品加工深度、优化加工产能。通过建设一批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和精深加工示范工厂,不断丰富我县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产品种类,提升农产品附加值。
(二)聚力多业态衍伸,拓展乡村产业振兴空间
一是丰富生态农特产品供给。在做好我县猪鱼茶菊果产业、科技、文化融合发展的同时,积极发展林药、林菌等林下经济,促进绿色和仿野生生态种植中药材产业的发展。以建设省级“以竹代塑”应用推广试点为契机,加大竹制产品应用场景培育推广,高质量发展竹产业和以竹代塑产品。
二是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。立足乡村特色资源,开发挖掘类似鱼灯、村碗等创意产品,促进小而精、精而美的特色种养、特色食品、特色手工等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,保护传统技艺,传承乡村文化根脉,推动特色资源深度开发、规模化发展,争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产业强镇、强村。
三是促进“农业+”多业态融合。以加工流通带动业态融合,促进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,发展直供直销、会员农业等业态;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,促进农业与文化、旅游、研学、康养等现代服务业高位嫁接,发展创意农业、亲子体验、功能农业等业态;以信息技术带动业态融合,促进农业与互联网、物联网、区块链、人工智能、5G、生物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,形成“农业+”多业态融合发展态势,大力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。
(三)聚合竞争力支撑,提升乡村产业振兴动能
一是做大做强歙采缤纷区域品牌。全力支持歙州农文旅发展集团做大做强,发挥其农村电商、直播带货的营销平台优势,通过拓展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展销中心、建设产品研发中心、加强质量标准与溯源体系构建、健全区域公用品牌使用标准和管理规范、实施品牌资源共享等措施,进一步提升“歙采缤纷”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,带动我县农产品产业提升、链条延伸、价值攀升。
二是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。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,出台促进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指引目录,搭建要素聚乡、产业下乡、人才返乡和能人留乡平台。以政策激励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兴办实业、发展产业、带动就业。探索“国企+强村公司+社会资本”建设运营模式,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等方式开展整村运营,因地制宜发展新业态。
三是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。重点发展以二产龙头企业为引领,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,广大小农户参与的订单式生产、股份式合作的产业化联合体。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绿色化、标准化、规模化、产业化生产加工基地,创新发展设施农业、数字农业、智慧农业等绿色循环优质高效农业。积极推行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现代农业试点,创新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实现形式。不断探索“大托管”“大收储”模式,依托强村公司等村集体企业,高标准建设特色粮、油、薯、果、菜、茶、菊、菌、中药材、林特花卉苗木和特色养殖等种养基地,更好为乡村产业振兴赋能。